Friday, February 10, 2012

What you deserve

最近看到台灣討論Lativ轉移生產地點的一些討論,覺得背後其實很多矛盾的點


在台灣要搞所謂的本土品牌其實是個吃力不討好的挑戰,很多人對於本土品牌
還停留一定要是"平價"不然就是要給人"物超所值"的感覺,這很可悲 也很愚蠢
論生產成本,東南亞跟中國輕鬆佔有極大優勢更不用說有大量的勞動市場


物超所值這個想法更是一個自欺欺人的用詞,世界上有這麼好的事情嗎?除了折扣等優惠不說,誰會訂價在產品應有售價的標準以下,講難聽一點只不過是消費者自以為賺到的貪小便宜心態。


支持本土品牌不是件壞事,但也不用以一個愛不愛台灣的虛偽標準去衡量,真的這麼愛的話應該無法順利生活在這世界上了。


整個商業上的決策只能說環境使然,台灣沒有那樣低廉的生產優勢,lativ能把商品漲價嗎?應該會被罵到臭頭,然後消費者吵著說拒買。然而Lativ在事業扶搖直上的同時,並不能順勢把自己的生產面還有suppliers拉一把,也可見得他們的眼光還有策略的水準在哪邊了。的確台灣成衣界面臨著還有技術跟勞動力的缺陷,有資源跟能力不試著去當第一個培養產業結構的企業,屁股拍拍外移也只能說被大家嫌剛好而已。


換個角度來說,台灣的消費者真的準備好接受中高價位的本土品牌了嗎?我想也很困難,畢竟有著太多的競爭者還有不夠成熟的消費市場。倘若今天有個牌子能做到比Zara台灣售價低10%-20%,不考量恐怖的設店成本,相同的風格更好的品質(Zara這3年真是超爛的),還不見得能夠生存,那大家又有什麼資格去要求成衣要本土化?一昧的喜愛國外over price的品牌,轉過頭來說本土品牌就應該平價?應該my ass,台灣消費者太喜歡去計算自以為是的成本,然後再來裝懂去批評。有這麼簡單大家都去中國找個成衣代工也都成功了。


離開台灣越久,每次回去感覺到自己故土的停滯越來越深,有種很無奈的感受,這樣的一個事件反映的不只是一個企業的決策,而是整著台灣存在的一個很負面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