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週和Fordham MBA的朋友吃飯,同行的有兩位初到NY的新生,不難免會問到來紐約多久了。這問題在平常其實不太會想到,每天忙不完的事情已經夠多,根本無暇顧及這種計算的回顧問題。6年,對我來說其實好快,一開始念書,第一次看到冬天下雪,認識Miranda。但對於剛到NY的人來說,這個全球大都市之一,生存不易,不禁讓我問自己,到底是苟延殘喘,還是漸漸懂得生存之道。
6年之間最大的感嘆就是身邊朋友來來去去,剛念書的時候,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認識新朋友。漸漸的farewell變多了,至今可以算是平穩期,但卻第一次讓我覺得離開紐約,友情不再將是我會留念的一項。大家有了各自的生活,要相約也不是容易的事,而且我厭倦每次都當約人的那個角色,if you don't feel like hanging out, then probably stay in that way.
太久了,第一次有一種忘記當初來到這個城市挑戰的初衷,人的個性沒有改變,想法卻不一樣了。來到LA參加家人的婚禮,順便換一個環境想想研究所之後的計畫,對於是否要留在NY,也成為一個未知的問題。
Friday, September 7, 2012
Wednesday, August 15, 2012
In the middle of some where / nowhere
這個夏天相較於去年,可以說是天堂與地獄的差別
原本以為會輕鬆度過的兩個sessions都陷入爆炸忙碌的課程
某日早晨和Sam, Chez還有Tony facetime,非常開心,無論如何還是這樣的友誼不變
隨後那個週末看到了NY Times講30歲以後的交友狀況,真的非常貼切
20歲的時候,沒有太多可以回顧的過去,身邊的人不斷告訴你未來會有多少機會,自己也還在摸索的階段,遇到的朋友大家也都是在差不多的時期度過。
至今過了10年,回顧回去好像有一輩子的回憶那麼多,站在一個不知道是要回頭去找尋初衷熱情,還是拋下羈絆往前努力的這個點。身邊的朋友結婚生子,that's in the middle of some where, at least. 我卻發現自己仍處在 middle of nowhere.
some where不代表是好的,可以隨波逐流得過且過,有了小孩可以告訴自己為下一代打拼,只不過這個some where或許叫不出名字。然後下一個十年到來
我拒絕這樣的模式,代價就是獨自漂流到了no where,孤獨是如影隨形的理所當然,因為你要去回答為何不生小孩,為啥不找一個穩定的工作好好做下去,為什麼不念finance賺大錢。回台北最開心的事情就是熟識的朋友不會容易pass judgement到身邊的人,或許是在那還無知的20歲認識,所以在他們眼中或許我一直就這樣子。
出國前,小寶跟我說過船開了上不了岸很有可能就沉了。很開心,知道他的船sailing well.
很不幸的,在這幾年冒險之後,我發現自己在個迷失的地域,還拐騙了一個老婆當乘客,登記之後,爸爸語重心長的告訴我這是一份責任,其實自己也很清楚,卻又悲觀的覺得nothing is forever。
不管是some where or nowhere,只不過是一個個選擇下的結果,no where真的有不好嗎?如果有一天能叫得出名字來,應該還算ok
該死的研究所教會了我更多分析的技能還有深入的判斷能力,但是不會有一個課告訴我要怎麼不去screw up人生。
今天早上起床,很希望可以衝回台北,然後把這些想法好好的問問身邊值得信任的朋友,在紐約累積的是人脈是networking,而我需要的是一針見血的答案還有真實的談話
原本以為會輕鬆度過的兩個sessions都陷入爆炸忙碌的課程
某日早晨和Sam, Chez還有Tony facetime,非常開心,無論如何還是這樣的友誼不變
隨後那個週末看到了NY Times講30歲以後的交友狀況,真的非常貼切
20歲的時候,沒有太多可以回顧的過去,身邊的人不斷告訴你未來會有多少機會,自己也還在摸索的階段,遇到的朋友大家也都是在差不多的時期度過。
至今過了10年,回顧回去好像有一輩子的回憶那麼多,站在一個不知道是要回頭去找尋初衷熱情,還是拋下羈絆往前努力的這個點。身邊的朋友結婚生子,that's in the middle of some where, at least. 我卻發現自己仍處在 middle of nowhere.
some where不代表是好的,可以隨波逐流得過且過,有了小孩可以告訴自己為下一代打拼,只不過這個some where或許叫不出名字。然後下一個十年到來
我拒絕這樣的模式,代價就是獨自漂流到了no where,孤獨是如影隨形的理所當然,因為你要去回答為何不生小孩,為啥不找一個穩定的工作好好做下去,為什麼不念finance賺大錢。回台北最開心的事情就是熟識的朋友不會容易pass judgement到身邊的人,或許是在那還無知的20歲認識,所以在他們眼中或許我一直就這樣子。
出國前,小寶跟我說過船開了上不了岸很有可能就沉了。很開心,知道他的船sailing well.
很不幸的,在這幾年冒險之後,我發現自己在個迷失的地域,還拐騙了一個老婆當乘客,登記之後,爸爸語重心長的告訴我這是一份責任,其實自己也很清楚,卻又悲觀的覺得nothing is forever。
不管是some where or nowhere,只不過是一個個選擇下的結果,no where真的有不好嗎?如果有一天能叫得出名字來,應該還算ok
該死的研究所教會了我更多分析的技能還有深入的判斷能力,但是不會有一個課告訴我要怎麼不去screw up人生。
今天早上起床,很希望可以衝回台北,然後把這些想法好好的問問身邊值得信任的朋友,在紐約累積的是人脈是networking,而我需要的是一針見血的答案還有真實的談話
Tuesday, June 12, 2012
F(UCK)ast fashion
昨晚在網路上看到了這個讓我心碎的新聞,雖然沒有財力用購買支持過MMM
至少從他本人還在Paris打滾時候就傾心不已,對於他當初特有的店面設計也是讓我
瘋狂喜歡上這個牌子的契機。
自從設計師出走然後被Diesel集團收購以後,對這牌子的熱情就漸漸削減
雖然每次經過Greenwich village都還是會過去逛逛,但是從Barney's NY販售他們服飾
以後,就定下了這無法回頭的命運。8, 9年前要在雜誌上看到MMM進style shot根本很
困難的事情,放上去還會被靠背說這是啥鬼東西 有解構 沒名氣,有設計 不華麗
來到紐約定居之後慢慢可以看到Vogue, GQ出現少量的服飾,搭配的也算很好,單品類
介紹規規矩矩,非fans要購買也是滿困難的。
直到這一天的到來,正式又一個品牌在我心中的死亡。仔細一看H&M的新聞稿更是只有FUCK可以形容
如同一個玉女偶像拍了A片真槍實彈還要說他為藝術犧牲突破自我一樣的虛假
一樣都是愛錢,裸露身體跟fast fashion結合沒什麼差不多,不需要找這麼多理由justfy
很可惜的又一個牌子跪倒在這種速食文化的服裝消費模式之下,先前的marni可說是有品質有獨特
否則在更之前的Versace, Comme des Garcons真是每況愈下,彷彿老牌子找外科整形一樣的嚇人
One more goodbye. My list gets shorter again, so does my involvement in this fucking crazy industry.
Tuesday, May 15, 2012
All gone.
When CH becomes accessories of Hermes, the brand I've known is long gone.
Now, Korean sissy pukes and foolish Lagerfeld wanna-be are just showing off.
Fuck it, if you wanna show people how rich you are. Why don't you just wear gold fucking shit with diamonds?
So fake and so superficial...
Maybe this is fashion or what's so called "luxury"
Wednesday, May 2, 2012
Falling behind
原本預計一個月至少要一篇blog的計畫完全沒有實現,一轉眼就是五月到來
有別於上學期有點乏味跟摸索的階段,這幾個月慢慢體會到研究所的不同
另外最充實的是這幾個月的閱讀跟一些上課的內容。
Wal-Mart Effect
在一門課所得知的推薦,由一個記者以第三人的眼光去分析與判讀這個巨大的怪獸
除了中國以外,大概沒有第二個國家可以養得出這種誇張的跨國企業
台灣人看著鴻海 宏達電的股票與市值,殊不知站在wal-mart旁邊好像小孩一般的尺寸
在這數十年Wal-Mart的成長與海外擴張之後,曾經站上全球第一大企業的位置,雖然
去年又被Exxon mobile奪回寶座,背後的意義在於它是第一個"非石油"企業能夠達到那樣
程度的私人企業。
在亞洲除了中國Wal-Mart離大家的生活看似遙遠,就算居住在NYC的我也是很陌生,因為
紐約市挑明拒絕了Wal-Mart任何的展店計畫。但是在這個供需結構的產業,Wal-Mart的影響
還有實力,完全將整個國際經濟改變了。在書中作者的分析,Wal-Mart的低價策略,提供的
不僅是中低收入家庭一個賴以為生的業者,事實上更影響了美國十幾年來的經濟指標與策略。
因為Wal-Mart的規模還有販售物品的廣泛,讓美國政府在估計通貨膨脹還有消費者指數都得到
了錯誤的數值,這真的是一件很恐怖也很無奈的事實。一方面是展現了Wal-Mart的龐大,另一面
則是美國官方的官僚還有刻意隱瞞。
讓我有最深刻體認的一個分析則是作者以Wal-Mart與其他競爭者做了個比較,平均一年下來在Wal-Mart
消費的顧客可以比其他人省下大約數百美金的開銷。很諷刺的,美國人並沒有因為有了Wal-Mart而改變
儲蓄的習慣,信用卡債與儲蓄比例甚至比有Wal-Mart以前的時期來的負面,也就是說其實省下來的錢都花
到別的地方去了,而且還花更多。Wal-Mart默默的改變了大家消費的習慣還有對於物品售價的認知,抑或
提供當地人更多工作機會還是扼殺了當地傳統業者,則成為了這十幾年來業者與地方政府還有消費者的爭論。
作者在大多數的篇幅皆是以一個理性的角度去看待這一間企業,目的在於希望能夠藉由它的力量對這個世界
與美國產生正面的影響。不可否認Wal-Mart仍是有著它正面的影響力還有策略,只不過在現代化的國際市場,
還沒有人知道要如何去駕馭這樣一個零售業的巨獸還有它一舉一動所產生的漣漪。
有別於上學期有點乏味跟摸索的階段,這幾個月慢慢體會到研究所的不同
另外最充實的是這幾個月的閱讀跟一些上課的內容。
Wal-Mart Effect
在一門課所得知的推薦,由一個記者以第三人的眼光去分析與判讀這個巨大的怪獸
除了中國以外,大概沒有第二個國家可以養得出這種誇張的跨國企業
台灣人看著鴻海 宏達電的股票與市值,殊不知站在wal-mart旁邊好像小孩一般的尺寸
在這數十年Wal-Mart的成長與海外擴張之後,曾經站上全球第一大企業的位置,雖然
去年又被Exxon mobile奪回寶座,背後的意義在於它是第一個"非石油"企業能夠達到那樣
程度的私人企業。
在亞洲除了中國Wal-Mart離大家的生活看似遙遠,就算居住在NYC的我也是很陌生,因為
紐約市挑明拒絕了Wal-Mart任何的展店計畫。但是在這個供需結構的產業,Wal-Mart的影響
還有實力,完全將整個國際經濟改變了。在書中作者的分析,Wal-Mart的低價策略,提供的
不僅是中低收入家庭一個賴以為生的業者,事實上更影響了美國十幾年來的經濟指標與策略。
因為Wal-Mart的規模還有販售物品的廣泛,讓美國政府在估計通貨膨脹還有消費者指數都得到
了錯誤的數值,這真的是一件很恐怖也很無奈的事實。一方面是展現了Wal-Mart的龐大,另一面
則是美國官方的官僚還有刻意隱瞞。
讓我有最深刻體認的一個分析則是作者以Wal-Mart與其他競爭者做了個比較,平均一年下來在Wal-Mart
消費的顧客可以比其他人省下大約數百美金的開銷。很諷刺的,美國人並沒有因為有了Wal-Mart而改變
儲蓄的習慣,信用卡債與儲蓄比例甚至比有Wal-Mart以前的時期來的負面,也就是說其實省下來的錢都花
到別的地方去了,而且還花更多。Wal-Mart默默的改變了大家消費的習慣還有對於物品售價的認知,抑或
提供當地人更多工作機會還是扼殺了當地傳統業者,則成為了這十幾年來業者與地方政府還有消費者的爭論。
作者在大多數的篇幅皆是以一個理性的角度去看待這一間企業,目的在於希望能夠藉由它的力量對這個世界
與美國產生正面的影響。不可否認Wal-Mart仍是有著它正面的影響力還有策略,只不過在現代化的國際市場,
還沒有人知道要如何去駕馭這樣一個零售業的巨獸還有它一舉一動所產生的漣漪。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