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26, 2012

One of the best books this year

Overdressed: The Shockingly High Cost of Cheap Fashion

當初會發現這本書是在Business Week某一期的新書推薦專欄看到的,難得看到商業性質的雜誌會介紹 fashion相關的書籍,於是就趁暑假課程結束時立刻在網路上購買。

讀後第一個心得,深深覺得這一本書應該成為全球 fashion college 還有產業人士必讀的一本書籍。

在閱讀的同時,我自己也漸漸理解到為何我和 fashion好像越走越遠的另外一個原因。在大學時候所追求的這個industry早已不存在,也可以說還沒有來美國以前,還是比較天真的想法。

作者用了許多的數據來表達一些看似平凡無期的事實,背後所隱藏的真相。通貨膨脹,這個不需要學過經濟學大家都耳熟能詳的現象,在這十年來幾乎所有東西都通澎的情況下,服飾類的價格甚至比以往來得低。Fast fashion 與 Wal-mart等大賣場的興起,使得服飾有著前所未有的低價,在物價昂貴的NY,H&M的消費遠遠低於在餐廳吃一個午餐的價格。反觀精品業,Hermes, Channel, Loius Vuitton等品牌,他們的售價則是超越了通澎率的漲幅在調整,業界high margin的 "it" bags, 鞋子,配件等,更成為各家品牌面臨市場需求,經濟疲軟,中國崛起的絕妙靈藥。在這兩極化的現象之下,作者深入世界各地服飾生產的國家,詳實的敘述了光鮮亮麗的fashion industry底下,是以怎樣的運作來達到如此廉價的成本。

血汗工廠,是全球outsourcing之下的產物,雖然說這幾年來品牌與消費者不斷的要求,確實改善了以往奴役的情況,但是事實上卻是有變好多少?則成為消費者在開心消費時候無法想到或是被隱瞞的狀況。孟加拉,全球棉製品生產大國,便宜的勞工則讓非常多的國際品牌將服飾生產外移到那邊,令人難過的是該國政府法定的最低工資,就算父母都工作,要養活一個家庭仍舊有困難。

消費者層面,過多的選擇,過度便宜的售價,造成的則是無謂的浪費還有資源的消耗,H&M, forever21,沒有人期待他們的衣服可以度過兩個seasons,這樣對待衣服的態度,除了時尚以外,對於整個環境有著很大的傷害,書中有一句話非常的諷刺 "人們會很認真的做垃圾分類,購買有機食物,但是對於fast fashion,一切都是可以丟棄的(disposable)",這個比較真的深深的打動了我對這個產業的看法。或許有人質疑,衣服可以捐出去,給有需要的人穿。很不幸的現今的狀況已經是供給超出需求,作者實際採訪了NYC Salvation Army的舊衣中心,還有專門處理廢棄衣物的公司,很顯然的他們有著非常巨大的供給量。資本主義下的人們,自傲的覺得捐獻的衣服可以給非洲第三世界的人們,卻無知的不曉得我們所丟棄的衣物早就超過了他們的所需。

在 FIT的時候,上課耳提面命的是告訴我們 what do the consumers want,如果這樣速食的fashion就是全球趨勢,那我寧可離開這個領域。不論high fashion, fast fashion的背後如此的不堪,是要如何心安理得去就業。很多人讚美Zara, Uniqlo, H&M讓具有設計感的衣服更平易近人了,設計師也爭先恐後的要做聯名款式,這樣的商業模式固然有它正面之處。如同研究所很喜歡問的一個問題 At what cost? 如果購買一件洋裝,穿了3個月很開心,然後成為垃圾,世界某一個角落的家庭不因為這樣的消費而過得更好,那真的是太可悲也太殘酷。

確實,一個人的消費不能改變整個產業,我有沒有投入fashion業,這個機器持續運作,無論如何,身為一個消費者,能夠做出購買的選擇,還有面對自己需要多少衣服的決定。曾經就讀相關學校的我,更是有種為當初這些事實還去justify的不好意思。

總之這是一本非常推薦的讀物,可以看到一個產業非常不同的一面,雖然說我早就知道那些事實,卻是第一次讓我非常真實的去面對與自己未來息息相關的一環。

Friday, September 7, 2012

Too long

前幾週和Fordham MBA的朋友吃飯,同行的有兩位初到NY的新生,不難免會問到來紐約多久了。這問題在平常其實不太會想到,每天忙不完的事情已經夠多,根本無暇顧及這種計算的回顧問題。6年,對我來說其實好快,一開始念書,第一次看到冬天下雪,認識Miranda。但對於剛到NY的人來說,這個全球大都市之一,生存不易,不禁讓我問自己,到底是苟延殘喘,還是漸漸懂得生存之道。

6年之間最大的感嘆就是身邊朋友來來去去,剛念書的時候,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認識新朋友。漸漸的farewell變多了,至今可以算是平穩期,但卻第一次讓我覺得離開紐約,友情不再將是我會留念的一項。大家有了各自的生活,要相約也不是容易的事,而且我厭倦每次都當約人的那個角色,if you don't feel like hanging out, then probably stay in that way.

太久了,第一次有一種忘記當初來到這個城市挑戰的初衷,人的個性沒有改變,想法卻不一樣了。來到LA參加家人的婚禮,順便換一個環境想想研究所之後的計畫,對於是否要留在NY,也成為一個未知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