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26, 2012

One of the best books this year

Overdressed: The Shockingly High Cost of Cheap Fashion

當初會發現這本書是在Business Week某一期的新書推薦專欄看到的,難得看到商業性質的雜誌會介紹 fashion相關的書籍,於是就趁暑假課程結束時立刻在網路上購買。

讀後第一個心得,深深覺得這一本書應該成為全球 fashion college 還有產業人士必讀的一本書籍。

在閱讀的同時,我自己也漸漸理解到為何我和 fashion好像越走越遠的另外一個原因。在大學時候所追求的這個industry早已不存在,也可以說還沒有來美國以前,還是比較天真的想法。

作者用了許多的數據來表達一些看似平凡無期的事實,背後所隱藏的真相。通貨膨脹,這個不需要學過經濟學大家都耳熟能詳的現象,在這十年來幾乎所有東西都通澎的情況下,服飾類的價格甚至比以往來得低。Fast fashion 與 Wal-mart等大賣場的興起,使得服飾有著前所未有的低價,在物價昂貴的NY,H&M的消費遠遠低於在餐廳吃一個午餐的價格。反觀精品業,Hermes, Channel, Loius Vuitton等品牌,他們的售價則是超越了通澎率的漲幅在調整,業界high margin的 "it" bags, 鞋子,配件等,更成為各家品牌面臨市場需求,經濟疲軟,中國崛起的絕妙靈藥。在這兩極化的現象之下,作者深入世界各地服飾生產的國家,詳實的敘述了光鮮亮麗的fashion industry底下,是以怎樣的運作來達到如此廉價的成本。

血汗工廠,是全球outsourcing之下的產物,雖然說這幾年來品牌與消費者不斷的要求,確實改善了以往奴役的情況,但是事實上卻是有變好多少?則成為消費者在開心消費時候無法想到或是被隱瞞的狀況。孟加拉,全球棉製品生產大國,便宜的勞工則讓非常多的國際品牌將服飾生產外移到那邊,令人難過的是該國政府法定的最低工資,就算父母都工作,要養活一個家庭仍舊有困難。

消費者層面,過多的選擇,過度便宜的售價,造成的則是無謂的浪費還有資源的消耗,H&M, forever21,沒有人期待他們的衣服可以度過兩個seasons,這樣對待衣服的態度,除了時尚以外,對於整個環境有著很大的傷害,書中有一句話非常的諷刺 "人們會很認真的做垃圾分類,購買有機食物,但是對於fast fashion,一切都是可以丟棄的(disposable)",這個比較真的深深的打動了我對這個產業的看法。或許有人質疑,衣服可以捐出去,給有需要的人穿。很不幸的現今的狀況已經是供給超出需求,作者實際採訪了NYC Salvation Army的舊衣中心,還有專門處理廢棄衣物的公司,很顯然的他們有著非常巨大的供給量。資本主義下的人們,自傲的覺得捐獻的衣服可以給非洲第三世界的人們,卻無知的不曉得我們所丟棄的衣物早就超過了他們的所需。

在 FIT的時候,上課耳提面命的是告訴我們 what do the consumers want,如果這樣速食的fashion就是全球趨勢,那我寧可離開這個領域。不論high fashion, fast fashion的背後如此的不堪,是要如何心安理得去就業。很多人讚美Zara, Uniqlo, H&M讓具有設計感的衣服更平易近人了,設計師也爭先恐後的要做聯名款式,這樣的商業模式固然有它正面之處。如同研究所很喜歡問的一個問題 At what cost? 如果購買一件洋裝,穿了3個月很開心,然後成為垃圾,世界某一個角落的家庭不因為這樣的消費而過得更好,那真的是太可悲也太殘酷。

確實,一個人的消費不能改變整個產業,我有沒有投入fashion業,這個機器持續運作,無論如何,身為一個消費者,能夠做出購買的選擇,還有面對自己需要多少衣服的決定。曾經就讀相關學校的我,更是有種為當初這些事實還去justify的不好意思。

總之這是一本非常推薦的讀物,可以看到一個產業非常不同的一面,雖然說我早就知道那些事實,卻是第一次讓我非常真實的去面對與自己未來息息相關的一環。

Friday, September 7, 2012

Too long

前幾週和Fordham MBA的朋友吃飯,同行的有兩位初到NY的新生,不難免會問到來紐約多久了。這問題在平常其實不太會想到,每天忙不完的事情已經夠多,根本無暇顧及這種計算的回顧問題。6年,對我來說其實好快,一開始念書,第一次看到冬天下雪,認識Miranda。但對於剛到NY的人來說,這個全球大都市之一,生存不易,不禁讓我問自己,到底是苟延殘喘,還是漸漸懂得生存之道。

6年之間最大的感嘆就是身邊朋友來來去去,剛念書的時候,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認識新朋友。漸漸的farewell變多了,至今可以算是平穩期,但卻第一次讓我覺得離開紐約,友情不再將是我會留念的一項。大家有了各自的生活,要相約也不是容易的事,而且我厭倦每次都當約人的那個角色,if you don't feel like hanging out, then probably stay in that way.

太久了,第一次有一種忘記當初來到這個城市挑戰的初衷,人的個性沒有改變,想法卻不一樣了。來到LA參加家人的婚禮,順便換一個環境想想研究所之後的計畫,對於是否要留在NY,也成為一個未知的問題。

Wednesday, August 15, 2012

In the middle of some where / nowhere

這個夏天相較於去年,可以說是天堂與地獄的差別
原本以為會輕鬆度過的兩個sessions都陷入爆炸忙碌的課程

某日早晨和Sam, Chez還有Tony facetime,非常開心,無論如何還是這樣的友誼不變
隨後那個週末看到了NY Times講30歲以後的交友狀況,真的非常貼切

20歲的時候,沒有太多可以回顧的過去,身邊的人不斷告訴你未來會有多少機會,自己也還在摸索的階段,遇到的朋友大家也都是在差不多的時期度過。

至今過了10年,回顧回去好像有一輩子的回憶那麼多,站在一個不知道是要回頭去找尋初衷熱情,還是拋下羈絆往前努力的這個點。身邊的朋友結婚生子,that's in the middle of some where, at least. 我卻發現自己仍處在 middle of nowhere.

some where不代表是好的,可以隨波逐流得過且過,有了小孩可以告訴自己為下一代打拼,只不過這個some where或許叫不出名字。然後下一個十年到來

我拒絕這樣的模式,代價就是獨自漂流到了no where,孤獨是如影隨形的理所當然,因為你要去回答為何不生小孩,為啥不找一個穩定的工作好好做下去,為什麼不念finance賺大錢。回台北最開心的事情就是熟識的朋友不會容易pass judgement到身邊的人,或許是在那還無知的20歲認識,所以在他們眼中或許我一直就這樣子。

出國前,小寶跟我說過船開了上不了岸很有可能就沉了。很開心,知道他的船sailing well.
很不幸的,在這幾年冒險之後,我發現自己在個迷失的地域,還拐騙了一個老婆當乘客,登記之後,爸爸語重心長的告訴我這是一份責任,其實自己也很清楚,卻又悲觀的覺得nothing is forever。

不管是some where or nowhere,只不過是一個個選擇下的結果,no where真的有不好嗎?如果有一天能叫得出名字來,應該還算ok

該死的研究所教會了我更多分析的技能還有深入的判斷能力,但是不會有一個課告訴我要怎麼不去screw up人生。

今天早上起床,很希望可以衝回台北,然後把這些想法好好的問問身邊值得信任的朋友,在紐約累積的是人脈是networking,而我需要的是一針見血的答案還有真實的談話 

Tuesday, June 12, 2012

F(UCK)ast fashion


昨晚在網路上看到了這個讓我心碎的新聞,雖然沒有財力用購買支持過MMM
至少從他本人還在Paris打滾時候就傾心不已,對於他當初特有的店面設計也是讓我
瘋狂喜歡上這個牌子的契機。


自從設計師出走然後被Diesel集團收購以後,對這牌子的熱情就漸漸削減
雖然每次經過Greenwich village都還是會過去逛逛,但是從Barney's NY販售他們服飾
以後,就定下了這無法回頭的命運。8, 9年前要在雜誌上看到MMM進style shot根本很
困難的事情,放上去還會被靠背說這是啥鬼東西 有解構 沒名氣,有設計 不華麗


來到紐約定居之後慢慢可以看到Vogue, GQ出現少量的服飾,搭配的也算很好,單品類
介紹規規矩矩,非fans要購買也是滿困難的。


直到這一天的到來,正式又一個品牌在我心中的死亡。仔細一看H&M的新聞稿更是只有FUCK可以形容
如同一個玉女偶像拍了A片真槍實彈還要說他為藝術犧牲突破自我一樣的虛假
一樣都是愛錢,裸露身體跟fast fashion結合沒什麼差不多,不需要找這麼多理由justfy


很可惜的又一個牌子跪倒在這種速食文化的服裝消費模式之下,先前的marni可說是有品質有獨特
否則在更之前的Versace, Comme des Garcons真是每況愈下,彷彿老牌子找外科整形一樣的嚇人


One more goodbye. My list gets shorter again, so does my involvement in this fucking crazy industry.

Tuesday, May 15, 2012

All gone.

When CH becomes accessories of Hermes, the brand I've known is long gone.

Now, Korean sissy pukes and foolish Lagerfeld wanna-be are just showing off.

Fuck it, if you wanna show people how rich you are. Why don't you just wear gold fucking shit with diamonds?

So fake and so superficial...
Maybe this is fashion or what's so called "luxury"

Wednesday, May 2, 2012

Falling behind

原本預計一個月至少要一篇blog的計畫完全沒有實現,一轉眼就是五月到來
有別於上學期有點乏味跟摸索的階段,這幾個月慢慢體會到研究所的不同
另外最充實的是這幾個月的閱讀跟一些上課的內容。


Wal-Mart Effect


在一門課所得知的推薦,由一個記者以第三人的眼光去分析與判讀這個巨大的怪獸
除了中國以外,大概沒有第二個國家可以養得出這種誇張的跨國企業


台灣人看著鴻海 宏達電的股票與市值,殊不知站在wal-mart旁邊好像小孩一般的尺寸


在這數十年Wal-Mart的成長與海外擴張之後,曾經站上全球第一大企業的位置,雖然
去年又被Exxon mobile奪回寶座,背後的意義在於它是第一個"非石油"企業能夠達到那樣
程度的私人企業。


在亞洲除了中國Wal-Mart離大家的生活看似遙遠,就算居住在NYC的我也是很陌生,因為
紐約市挑明拒絕了Wal-Mart任何的展店計畫。但是在這個供需結構的產業,Wal-Mart的影響
還有實力,完全將整個國際經濟改變了。在書中作者的分析,Wal-Mart的低價策略,提供的
不僅是中低收入家庭一個賴以為生的業者,事實上更影響了美國十幾年來的經濟指標與策略。
因為Wal-Mart的規模還有販售物品的廣泛,讓美國政府在估計通貨膨脹還有消費者指數都得到
了錯誤的數值,這真的是一件很恐怖也很無奈的事實。一方面是展現了Wal-Mart的龐大,另一面
則是美國官方的官僚還有刻意隱瞞。


讓我有最深刻體認的一個分析則是作者以Wal-Mart與其他競爭者做了個比較,平均一年下來在Wal-Mart
消費的顧客可以比其他人省下大約數百美金的開銷。很諷刺的,美國人並沒有因為有了Wal-Mart而改變
儲蓄的習慣,信用卡債與儲蓄比例甚至比有Wal-Mart以前的時期來的負面,也就是說其實省下來的錢都花
到別的地方去了,而且還花更多。Wal-Mart默默的改變了大家消費的習慣還有對於物品售價的認知,抑或
提供當地人更多工作機會還是扼殺了當地傳統業者,則成為了這十幾年來業者與地方政府還有消費者的爭論。


作者在大多數的篇幅皆是以一個理性的角度去看待這一間企業,目的在於希望能夠藉由它的力量對這個世界
與美國產生正面的影響。不可否認Wal-Mart仍是有著它正面的影響力還有策略,只不過在現代化的國際市場,
還沒有人知道要如何去駕馭這樣一個零售業的巨獸還有它一舉一動所產生的漣漪。

Friday, February 10, 2012

What you deserve

最近看到台灣討論Lativ轉移生產地點的一些討論,覺得背後其實很多矛盾的點


在台灣要搞所謂的本土品牌其實是個吃力不討好的挑戰,很多人對於本土品牌
還停留一定要是"平價"不然就是要給人"物超所值"的感覺,這很可悲 也很愚蠢
論生產成本,東南亞跟中國輕鬆佔有極大優勢更不用說有大量的勞動市場


物超所值這個想法更是一個自欺欺人的用詞,世界上有這麼好的事情嗎?除了折扣等優惠不說,誰會訂價在產品應有售價的標準以下,講難聽一點只不過是消費者自以為賺到的貪小便宜心態。


支持本土品牌不是件壞事,但也不用以一個愛不愛台灣的虛偽標準去衡量,真的這麼愛的話應該無法順利生活在這世界上了。


整個商業上的決策只能說環境使然,台灣沒有那樣低廉的生產優勢,lativ能把商品漲價嗎?應該會被罵到臭頭,然後消費者吵著說拒買。然而Lativ在事業扶搖直上的同時,並不能順勢把自己的生產面還有suppliers拉一把,也可見得他們的眼光還有策略的水準在哪邊了。的確台灣成衣界面臨著還有技術跟勞動力的缺陷,有資源跟能力不試著去當第一個培養產業結構的企業,屁股拍拍外移也只能說被大家嫌剛好而已。


換個角度來說,台灣的消費者真的準備好接受中高價位的本土品牌了嗎?我想也很困難,畢竟有著太多的競爭者還有不夠成熟的消費市場。倘若今天有個牌子能做到比Zara台灣售價低10%-20%,不考量恐怖的設店成本,相同的風格更好的品質(Zara這3年真是超爛的),還不見得能夠生存,那大家又有什麼資格去要求成衣要本土化?一昧的喜愛國外over price的品牌,轉過頭來說本土品牌就應該平價?應該my ass,台灣消費者太喜歡去計算自以為是的成本,然後再來裝懂去批評。有這麼簡單大家都去中國找個成衣代工也都成功了。


離開台灣越久,每次回去感覺到自己故土的停滯越來越深,有種很無奈的感受,這樣的一個事件反映的不只是一個企業的決策,而是整著台灣存在的一個很負面的循環。

Wednesday, January 25, 2012

New year again

回顧這個blog發現也進入第三個年頭,相較於先前的無名blog
發表的頻率直直落,不知道是過了分享心情的年紀還是生活的瑣碎讓人不想動筆


給自己的一個目標就是每個月能夠上來寫點東西,記錄一下生活還是對銀飾的想法


一月回到台灣是我離開美國以後回去最沒有放假心情也最煩躁的一次
主要還是為了另一半的事情煩心,事情就是那樣會看這個blog的大概也知道是怎麼一回事


此外就是忙於white rock還有上海的計畫,成效如何就成為今年的目標了,對於Alex吵著今年要來台灣跟去中國,我還是先不要放在腦中以免撐不到下半年我就死亡。


更新facebook發現每一年回台灣其實照片都不多,朋友相見隨便算一下都是認識五年的老朋友了,有沒有拍照倒是其次,能夠碰面聊聊喝酒才是最開心的重點。大家也都過了瘋狂喝酒狂歡的年紀,面對的也不再是考試或是學業,說現實也是無可奈何,但至少大家仍舊面對的類似的問題與處境。能夠暢所欲言未嘗不好


反倒是國中很緊密的那一群好像離我比較遠了點,不知道是沒有共同的經驗延續感情,還是在大學過後我逐漸往一個不同的方向離去,見了面還是可以聊聊,似乎多了點拘謹還有跟不上話題的陌生


台北還是個誘惑太多的地方,適合短暫停留而不能過度依戀,這次我很確信如果我在台北應該會一直不結婚鬼混下去吧。酒喝了很多 見了朋友十分開心溫暖,假期結束 紐約還是現實生活的都市,不論是上課還是工作上的規劃,還是離不開也不想走


又是新的一年,大學時候會想要四年生活不要結束,研究所才一學期我就巴不得快點念完,去年覺得很茫然,今年則是有了目標有了規劃,想的是執行還有更遠的計畫, fuck my life 為本年度最佳用語 FUCK IT!

CH腰鍊改造










































對於CH腰鍊的尾鉤始終不是很滿意,2 clips太重而且太貴,但是1 clip就必須忍受與那售價完全不符的鉤子,只能說真是保持了CH一貫老粗的本性。


於是在去年秋天開始就計畫了這個改造方案,委託人當然是Crystal Space的設計者小柔,大致上只是在尺寸還有細節有些溝通,除此之外都完全交給她去處理了。


看過草圖以後覺得很滿意,剩下的就是等著回台灣後的實體改裝,結果非常滿意,粗一點的鉤子也比較容易卡在褲子上,皮夾部分還沒嘗試過,以重量來講應該也是會有改進才是。


其他間銀飾品牌的這些細節的進步已經徹底把CH拋在後頭,名氣之外真的不知道哪裡帝王了
自己搞一些小改變的試驗讓人非常開心呀